嵊州名优特产

[编辑]
茶叶
[pic]
  嵊州市素以产茶著名,千百年来,嵊州茶业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嵊州茶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1996年3月嵊州市被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 全市茶园多分布在红壤、黄壤、侵蚀性红壤,以及油质红黄壤,香灰土等土壤中。
嵊州茶业,起源汉晋时期,《异苑》有“剡县陈务妻”故事。唐时,茶圣陆羽曾来嵊州考察茶叶生产,他的好友皎然对嵊州所产“剡溪茶”作出高度评价,宋高似孙在《剡录》中还记录了剡地十种茶品,即瀑布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焙坑茶、大昆茶、小昆茶、鹿苑茶、细坑茶、焦坑茶。宋代,嵊州茶叶在日铸茶影响下,品质亦很优异,常充作日铸茶,“世之烹日铸者多剡茶也”。当时,朝廷还在嵊州设立了茶叶贸易的官方管理机构茶事官置司。 
 
  元、明、清三朝,嵊州均有茶叶进贡朝廷。清代至民国,嵊州茶叶作为平水珠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欧美及非洲国家,清同治年间,嵊州创制出“前冈辉白”,不久即驰名大江南北,成为全国名茶。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嵊州市曾有茶园10万亩,年产量曾达8万担,1936年,吴觉农在嵊州三界创办浙江省农林改良场茶场,引进良种及先进的机械设备,开展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日寇侵占后,嵊州茶叶一落千丈,茶园荒芜,面积降至3万亩,产量跌至17800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设立茶叶生产指导机构,引进优良品种,发展条栽专业茶园及密植茶雷锋,推广生产技术,引进和研制应用先进的制茶及茶园作业机械,建设了一批初精制茶厂,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嵊州市对珠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60年代中后期,嵊州人马传进、张德兴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教师合作,研制成功珠茶炒干机,后获国家发明四等奖,这一成果是我国茶机行业最为成功的典型之一。据统计,1969年至1982年各珠茶产区共向嵊州市购置、移植、仿造珠茶炒干机达1.1万余台。嵊州市还对珠茶炒制工艺作了成功的改革,改烘二青为滚二青,对提高品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部分高山茶区还创立珠茶匀火制茶法。1971年和1980年,嵊州市茶叶产量接连跨上2500吨和5000吨两个台阶。1981年,天坛牌特级珠茶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又获国际金奖,之后嵊州市被确定为全国珠茶出口三个基地县之一,1989年茶园面积达15.6万亩,产量近万吨。
[pic]

  1975年起,嵊州市开始恢复历史名茶、1985年开始创制新名茶。先后恢复和创制了前冈辉白、金钟茶、桂岩雾尖、舜皇云尖、湖尚院龙井、麦饭石龙井等一批名优茶品,90年代后,嵊州市名优茶发展速度加快,1998年名优茶产量达4.9万担,产值超亿元。崇仁镇应桂岩村创出亩产名优茶300公斤的先进经验,成为省内外闻名的名优茶专业村。长乐镇乌埂村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还长有一株珍稀的茶树白茶,此茶树春茶前期叶片呈白色,后期起恢复为绿色,制成的茶叶风格独特。
目前,嵊州市已形成从生产、初精制加工、销售到茶机制造等门类齐全的茶业体系,1999年嵊州市有茶园11万余亩,初制厂1100家,精制厂36家,名茶市场9个,其中三界茶厂是我国最大的珠茶精制厂。茶区拥有修剪机、采茶机、耕作机等茶园作业机械200余台,名优茶制作机械2100台,又制订了前冈辉白的综合技术标准。嵊州茶业正在沿着产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向前迈进。
嵊州根雕
[pic]

  现代嵊州根雕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形成规模于九十年代。嵊州根雕从业人员有60多人,掌握根雕技术的达2000多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根雕艺术队伍,产品广销国内各大城市,并部分销往国外。

  近些年来,嵊州的根艺工作者们创作出了《梁山一百零八将》、《王昭君》、《不老人生》、《遨游人间五千年》、《书圣王羲之》、《江村渔烟》、《渔翁》、《汤圆妹》等一批艺术佳作,在国家级展览中获得金银奖30余次,日前,从第六届(2006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展览会上传来喜讯,嵊州根雕获得了六金九银二铜的好成绩。这是我市根雕作品参加这项展览以来获奖最多的一次。

  第六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展览于5月28日至6月3日在浙江省展览馆举行。我市9名根雕艺术家参加了展览,郑剑夫的《牧歌》、吴筱阳的《楚天长歌》、郑兴国的《引福归堂》、裘中平的《东坡夜吟》、谭云初的《老子论道》、余田的《吹吹打打》、张瑜的《不如归去》、石汝求的《论剑》、钱炜飞的《蓄势待发》等17件根雕作品获得了奖项。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建成了艺术村,成功吸引了吴筱阳、郑兴国、郑剑夫、周扬等根雕大师进驻,不但加强了对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而且为艺术家的创作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根雕艺术的繁荣。到目前为止,我市根雕从业人员已有数百人,能进行根雕的艺术爱好者已逾千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根雕创作团体。目前,嵊州根雕已在全国根雕行业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象山竹根雕”、“乐清黄杨木根雕”呈三足鼎立之势,成为浙江3大根雕中举足轻重的一足。
[pic]
[pic]
[pic]
嵊州领带
[pic]

  嵊州领带,从1984年生产出第一条领带开始,20年来嵊州领带产业迅速发展,出产量占全国90%、世界40%以上,目前全市已拥有1900多家领带生产企业,从业人员5万人,年产领带3亿多条,年销售近65亿元,每年有1.8亿条领带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嵊州已成为“中国领带”的代名词;领带亦成为嵊州最有特色、最有影响、最有前途的支柱产业。嵊州市被浙江省政府战略定位为“21世纪国际性领带都市”, 是全国最大的领带生产加工中心、批发销售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嵊州领带以“五分天下有其四”的强大实力而雄称市场,中国领带城是全国最大的领带专业批发市场,是旅游购物了解领带知识的好去处
传统的民间工艺泥塑
[pic]

  嵊州历来村村有庙,庙内大多塑有神像,这些神像均出自历代嵊州民间艺人之手。不少泥塑泥人,在塑菩萨的“业余”,从事一些戏剧人物和民间传统人物的制作。上世纪40年代,有民间泥塑泥人在中国众多名著中吸引创作素材,塑出了《红楼梦》、《水浒》、《三国》、《西游记》中人们既熟悉又崇拜的人物。上世纪80年代,嵊州涌现一批以宓风光、张立人、裘粤若、吕焕成等为代表的泥塑艺人,市里办起了泥塑厂,从事泥塑的艺人上千,嵊州泥塑闻名全省、全国。

  泥塑厂体制改革后,这些代表艺人各自办起泥塑厂,带徒传艺。特别是宓风光创建了“泥人宓研究所”,成为浙江泥人创始人,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泥人作品,先后在省市全国展览并多次获金奖。吕焕成、吕洪宝父子在1997年去杭州开泥塑工艺店至今,作品打入上海香港,远销日本美国国际市场。几位泥塑艺人,又各自发展自己的风格,如裘粤石以微塑见长,宓风光以泥人闻名,吕焕成、吕洪宝以大型泥塑结合泥雕显优。

  嵊州泥塑制作工艺流程分为选泥(精选粘泥)、设计(定素材)、和泥定型、制模(石膏模)翻模、低温煅烧、雕刻修饰、上彩、包装等几步,以优质粘土为主要材料,有的略有少量化学元素。彩绘以水粉色为主。嵊州泥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鼎盛期,后因市场经济和各门艺术的激烈竞争和人才外流以及类似工艺的发展,致使传统工艺的泥塑逐渐走向低迷。

香 榧
[pic]

   香榧为常绿乔木,属紫杉科榧属,是世界稀有干果之一。香榧在我国 为原产,浙江是原产地之一,会稽山区山高岭峻,云雾缭绕,温湿凉爽, 适宜香榧树生长,是浙江香榧的主产区,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榧 树雌雄异株,有性繁殖全周期需29个月,一代果实从花芽原基形成到果 实形态成熟,需经历三个年头,每年的5至9月,同时有两代果实在树上 生长发育,还有新一代果实的花芽原基在分化发育,人们称之为“三代 同树”。香榧树寿命长达四、五百年,有“寿星树”之称。

  香榧又称细榧、真榧,是榧属植物中品质最优的一种果实。“枫桥 香榧”,品质上乘,壳皮特薄,仁肉清香浓郁,誉满中外。香榧炒制, 历来由专业炒制工场用木炭以文火烘焙加工,70年代改用“双炒法”, 即先砂炒一次,入盐水浸后再砂炒一次。
[pic]

  香榧营养丰富,含脂肪49.3-55.7%,蛋白质7.7-11.5%,糖份1.0-2.4%及多种维生素。香榧经炒制食用,清香浓郁,松脆香酥。吃香榧有 讲究,每颗香榧上有两只“眼睛”,吃时无须用牙咬开果壳,只要用拇 指和食指安着“眼睛”一捺,硬壳便开裂。香榧也可加工成多种食品, 还可炸油。香榧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清肺、润肠、化痰、止咳、消痔等功能,香榧果衣还可驱蛔虫,故食用时不必细加去衣。据〈本草纲目〉记载,香榧具有“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痔恶毒”,“疗寸白虫,消古,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令人能食”,“治咳嗽白浊, 助阳道”等功能。

  谷来镇作为嵊州香榧主产区,出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出现了一批香榧龙头企业,涌现了多个香榧商标。山区人民在市区开设专卖店、直销点的基础上,还把香榧推介到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近年来,谷来镇将发展香榧作为高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形成了以基地带动产业、龙头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新格局。2005年,谷来镇成立了嵊州市山珍香榧专业合作社等4家香榧专业经济合作社,以“民有、民办、民享”的原则予以组建,实行自我经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小红毛
[pic]

  小红毛花生是我市传统的地方优良品种。种植历史较久,品质特佳。据调配嵊州小红毛花生于清朝末年从北京引进,至今约有80多年的历史。早春民国初期,嵊州小红毛就驰名于国内外。目前,全市小红毛种植面积已达万亩以上,年产量近1000吨,主产于嵊州、新昌一带。多数栽种在海拨250米以下的玄武岩上,年产量近1000吨.

  嵊州小红毛果形美观,多用来炒食,香酥甜醇,风味特佳。同时也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营养丰富。经测定,小红毛花生仁含蛋白质27%,脂肪48%,营养价值比鸡蛋、牛奶还高。“常吃小红毛,胜过滋补品,吃了小红毛,天天不想荤”是嵊州农村的一种流行说法。小红毛花生还具有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能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补调气;经常食用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还能提高青少年的记忆力,并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故有“长生果”之美称。

[pic]
[pic]
嵊州榨面
[pic]
  嵊州榨面,历史悠久,制作精细,是赠送亲朋之礼品。前清时已驰名,是嵊州传统特产之一。
  嵊州榨面主要分布于崇仁、中南、黄泽、临城等区,其中以崇仁区为主要产区。湖荫、溪滩榨面,享有盛名。全市年产约300-400吨,但由于榨面产品率低,100公斤白米仅产榨面80公斤左右,粮食浪费大,所以在粮食困难期间,曾一度下降到年产50来吨,为了节约粮食,提高出品率,改进加工工艺后,质量有所下降,故迫使恢复老工艺,保持传统特色。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粮食产量提高,榨面也得到恢复发展,不少农民引进电动磨粉机、榨面机。据1985年统计,拥有老式木榨300余台,机榨26台,榨面生产很兴盛。

  嵊州榨面,做工考究,风味好,形似面条,具有韧而不硬,干而不易碎的特点。榨面干燥蓬松,透气性好,耐储藏,经济实惠,是家庭生活常备的优质干粮。榨面烧煮方便,荤素两便,炒放都可,并可做羹和菜,如加鸡蛋,或打蛋化于榨面烧煮中就叫鸡子榨面,在乡里是用来招待新女婿或贵客的点心。
[pic]

  榨面是嵊州人经常赠送外地亲戚必不可少的特产。外地回乡探亲作客者,亦多以携带榨面,回家与家人团聚吃面品尝为快事。1962年马寅初先生回嵊探亲,也买崇仁榨面带往北京。一到逢年过节,集市上榨面买卖更兴旺。
  榨面系精制灿米制作。经洗米、浸润、磨细、压榨、静渗(亦称微发酵)、搅拌、成稞、煮稞、冷却、上榨、成面、煮面、冷浸、分条于竹笠中成圆盘形、避烈日、背风晒干等二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榨面形似圆盘,条细而均匀,无毛刺和并条,蓬松平叠无断头,略呈半透明状,有光泽,面条直径约1-1.2毫米为中版,1.4毫米以上为粗版,0.8毫米以下为细版,以特制晚灿米为原料加工的,直径0.6毫米的榨面称羊毛榨面,可用热水瓶开水浸泡,加上佐料就可当点心。是榨面的上品,出产很少。
精湛的手工制品――竹编
[pic]

  我市竹编工艺分布在全市的产竹区,其中上规模的有市区、长乐、崇仁、黄泽、通源、石璜、甘霖等地区。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勤劳聪慧的先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编制简易的用具。汉晋时期,竹编往精细方面发展。明清两代,竹编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竹编器皿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到清光绪年间,出现了竹编作坊。据《嵊县志》记载,清光绪初,细篾匠达90多人,以苍岩一带最多。民国26年(1937)“叶广华”篾篮荣获“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优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竹编艺人组织办场,创办“嵊县篾业产销工场”,1954年改为“嵊县竹器生产合作社”,1959年改名工艺竹编厂。1957年开始,嵊州竹编成为出口产品并畅销海外,后来,嵊州竹编还成为出口工艺品的中国著名品牌。嵊州以艺人众、工艺高、精品多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

[pic]


  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见长。其编织方法粗细并茂,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则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嵊州竹编艺人们首创并形成了四大工艺特征:竹编模拟动物、竹丝篾片的漂白、篾片烫印花筋和蓝胎漆器。到上个世纪80年代,嵊州竹编已有篮、盘、罐、盒、瓶、屏风、动物、人物、建筑物、家具、灯具、现场等十二个大类,7000余个花色品种,畅销到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东方珍宝”、“世上精品”的赞誉,其中竹编“白尾海雕”受到美国总统卡特和邓小平同志的赞扬。

  嵊州竹编代表作品有:《六和塔》、《岳飞》、《苏武牧羊》、《昭陵六骏》等,其中竹编《九狮舞绣球》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沧海还珠》成了浙江省人民政府赠给澳门特区新政府的惟一礼品。

嵊州紫砂
[pic]
  嵊州紫砂是我省陶苑中的一颗新兴的明珠。嵊州紫砂生产开始于1973年,当时,我省一些塑料花厂出口塑料花需要与紫砂花盆配套,但由于我国紫砂生产厂家较少,产品匮乏,不能满足塑料花厂的需要,省有关部门派员在嵊州试制紫砂花盆获得成功,省轻工业厅就把嵊州紫砂厂定点为紫砂制品生产厂。

  嵊州紫砂厂的前身是嵊州陶器厂,生产缸、壶、甏、坛等粗陶瓷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于生产精陶瓷--紫砂陶毕竟是陌生的。他们通过技术引进,在宜兴师傅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技术。同时,嵊州紫砂厂对宜 兴紫砂的特点,进行认真揣摩研究,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大胆探索,终于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目前,嵊州紫砂已有花盆、茶具、酒具等600多个品种,年产值100多万元,年出口外贸收购额在20万元左右。
  紫砂陶(简称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它是陶器的一种。紫砂原料是经蚀化的紫砂岩,简称“紫泥”、“红泥”、“绿泥”,经过粉碎、精炼,软如棉,粘如胶,可塑性很强,渗透性良好,是一种品质极好的陶土。由于烧制的温度不同,因而成品显示出不同的色彩。所呈之色,红而不嫣,紫而不姹,黄而不娇,绿而不嫩,黑而不墨,绚丽多彩,古色古香。
  嵊州紫砂是采用当地特有的非金属矿--细陶土,经过精选、精炼、精制成型。然后放置1000多度的高温中烧炼而成。整个生产过程需要经过炼泥、制坯、雕刻、烧炼等工序,其中以制坯成型为主要工艺。嵊州紫砂以品种多、造型新、色泽雅、制作精而闻名于海内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台湾)纷纷上门要货。欧美、新加坡、港澳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客商连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订货。1979年以来,嵊州紫砂五次荣获省轻纺工业“四新”产品奖;1984年紫砂花盆、茶壶获省优质产品奖。名列浙江省前茅。我国著名收法家沙孟海先生见了嵊州紫砂后连声称好,欣然命笔,挥毫题写了“嵊州紫砂”4个大字。
本条目最后由 littlejeep 更新于2007-06-13 09:12:20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嵊州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嵊州旅游攻略